requestId:6868ced5084278.14960808.
△重慶何家巖村設立了特色的土家工坊,供游客參觀。
重慶多山地,各個區縣之間的交通是個“大事情包養網”。以位于渝東南地區的秀山縣為例,從主城出發包養網,至少需要6小時的車程、穿過數十個悠長的隧道才能到達這個深處重慶武陵山區中心腹地的地區。
很長一段時間里,“山高路遠”曾是包括秀山縣在內多個山城區縣共同的發展阻力。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圓滿收官后,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正式邁入新階段。這之后,擺在山城鄉村面前更為具體的問題是如何用發展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確保鄉村振興良好開局。
2023年6月,《中國報道》記者赴重慶秀山、酉陽等地,通過對當地基建、產業建設采訪發現,在“后扶貧時代”,這里的鄉村緊抓鄉村振興戰略契機,著力推動多業態建立。
大山里的物流基地
在渝東南的6個區縣中,秀山與重包養慶主城區距離超過400公里,是區域內最遠的縣城。受交通落后、內陸空間等因素的限制,這里曾是武陵山區國包養網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當地的農特產品難以走出大山,縣域的發展也一度受到制約。
然而,與包養其他深處山區的縣城不同的是,秀山坐擁武陵山區最大的平原,同時毗鄰四川、貴州、湖南三省,獨特的地理位置也成為了之后當地發展農村電商包養天然的優勢。早在2包養009年,秀山縣政府就為發揮這一優勢提出了“買武陵、包養網賣全國,買全國、賣武陵”的發展思路,并建立了重慶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區。
這期間,全國范圍內的電商產業發展飛速,秀山也搭上了這趟高速列車,以“電商+物流”的形式打造了新的經濟增長極。2015—2019年期間,全縣網絡零售額從8.9億元增長至28億元,快遞發出量從420萬單增至2300萬單。彼時,農村電商產業鏈覆蓋了秀山縣100%的貧困村、80%包養網的貧困戶。
在物流園區的一間作業間里,《中國報道》記者注意到,不少包養工人正在智能化設備前完成流水線打包工作,自熱火鍋、米線、鮮果、糕點等產品在這里被打包成箱,之后便會被發往全國各地。
△為了提高物流配送效率,秀山開設了物流專線。
在物流園區工作的任毅告訴記者,處在平原的秀山是武陵山區唯一具有區域分撥功能的快遞分撥中心。除了快遞分撥中心,園區內還建設了倉儲配送中心、電商加工中心、冷鏈物流中心、武陵山消費扶貧交易中心和包養電商學院。
產業鏈分支的拓展需要持續的“造血”能力,不少外出務工的人也因此返鄉,接力賦能地方鄉村振興。在物流園區負責冷鏈物流業務的任毅就是其中一位。5年前,他瞄準農村電商風口,辭去了在上海一家冷鏈物流公司負責招商運營的工作,選擇到臨近老家的秀山縣做冷鏈物流運營工作。
與一線城市上海不同的是,彼時要在大山深處做冷鏈物流,就要解決“十八彎”的山路、“兩個一公里”難題等會造成運輸效率大打折扣的困境。任毅介紹,針對縣域,秀山組建云智速遞,形成了“T+1”進村入戶和“1+T”發往全國的“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體系,以此來對接社會快遞和農村電商鎮村網點。而對于全國其他地區,園區通過整包養合物流快遞企業、開通地區專線來提高配送效率、降低快遞單價。
2020年,秀山(武陵)現代物流園區獲評國家電包養子商務示范基地。有不少來自中西部地區的考察團來園區調研,希望能取經秀山,將物流發展作為當地鄉村振興中的一環。
“但要完全復制秀山經驗很難。”任毅說,地理位置、時間節點、成本等都是地方要發展物流前首先考慮的因素,并不是僅靠大的資金包養網投入就能做成。在物流行業10余年,任毅發現,現在的農村電商業態發生了變化,從原先的零星平臺銷售到現在的“全面開花”,直播帶貨也成了現階段農村電商發展的必需品。他告訴記者,園區也應勢開設了直播培訓基地,但專業的直播帶貨人才始終是稀缺的。
為了填補這一缺口,秀山與大學院校合作設立了秀山電商學院,開展電商專業全日制專科教育。而除此之外,農村電商的普及與培訓也被納入秀山干部培訓內容。任毅說,電商業態的變化給了農村電商發力的機會,這或許會成為一些地方鄉村振興“大包養網步向前”的重要契機。
村里有了咖啡館
距離秀山縣僅一小時車程的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有著與前者相去甚包養網遠的鄉村振興業態。這里的村子大多依山而建,且多是富有民族特色、樸素實用的民居。“民族特色文旅”是這里的一張重要名片。
從酉陽縣城出發,半小時車程即可到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遠近聞名的何家巖村。為了發展鄉村旅游,村里包養將石板路包養網、吊腳樓的古樸風貌和民宿、無人超市、鄉村書院等現代化元素作了結合。從2包養011年就在何家巖村工作的村黨支部書記陸東告訴《中國報道》記者,10余年的時間里,何家巖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來村子里的游客可以在土家工坊欣賞到精美的土家織錦,也可以在村里的圖書室里看書休閑,還能去村里的咖啡館包養網喝上一杯特色咖啡。
△ 2022年開業包養的“臨崖咖啡館”成了何家巖村的一處網紅打卡點。
村里的那家“臨崖咖啡館”是在從事鄉村工作多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的建議下開設的。2021年11月,酉陽縣政府聯合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發起酉陽共富鄉村建設試點項目,以何家巖村為核心示范區,探索“共富鄉村”的新模式。高端民宿、無人便利店、明德書院等都是探索過程中推出的新業態。
“當時教授就說,得有一個咖啡館,讓來體驗民俗風情的游客能在游覽間隙坐下來喝一杯咖啡。”工作人員何然向記者回憶起李小云的建議。
1999年出生的何然之前在重慶的一家酒店工作,現在她是何家巖村的一名鄉村CEO,她與其他6位返鄉青年組成了村里的“鄉村CEO”團隊,負責跟進共富村項目的建設。何然說,以前“返鄉創業”從未出現在自己對未來職業規劃的選項里,但近幾年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村里有了不少發展機會,包養網回來工作成了自己的最優擇業選項。
2022年6月,“臨崖咖啡館”正式開業。村里的“鄉村CEO”團隊和咖啡培訓師一起研究出了10余款不同口味的咖啡,其中一款用何家巖稻米米漿制作成的“稻花香里”咖啡,成了店里的明星產品。
咖啡里用的稻米是何家巖村的特色。陸東向《中國報道》記者坦言,十幾年前,由于重山阻礙且缺乏統一的規劃與經營,何家巖村的特色稻米“貢米”難有銷路,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也大多棄田外出務工。
在“共富村”探索過程中,數字化應用是關鍵一環。“何家巖云稻米”智慧認養項目就是實例之一。陸東介紹,“何家巖云稻米”將村里6.6萬平方米的稻田搬上“云端”。2022年5月,項目發起后,全國近9000人參與了線上認養。而這些數字包養網化的渠道不僅重新擦亮了“貢米”的金字招牌,為村民帶來了實際的經濟收入,還連接起了城市與村莊。
陸東告訴記者,2022年,數字化的銷售渠道為群眾帶來了60萬元的收入,除去稻米加工包裝快遞費約10萬元外,剩下的30萬元直接分給了參與種植管理的農戶、20萬元存到了全村共富基金與年終分紅中。有了去年的經驗,村里將今年的“云稻米”認養面積擴大到300畝,進一步增加村民的收益。
可持續的人才輸送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不同地區鄉村振興所興起的業態不同,但人才的缺失是地區普遍面臨的困境。
鄉村要振興,則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鄉村人才輸送,而在專業人才“難引進”的現實背景下,本土培育成了一劑良方。在重慶旅游職業學院,記者注意到,與常規教學課堂不同的是,該校設立了民族工藝傳承創新中心,其中包括刺繡、織錦、扎染、蠟染、包養茶藝、漆藝、年畫、首飾等11個民族技藝傳習室。
采訪中,時任重慶旅游職業學院院長的談建成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學院所在的黔江區市民族聚居區,少數民族占比達到70%,這為民族文化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主要目標就是讓這里畢業的學生對民族文化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談建成指出,在渝東南地區,文旅融合是鄉村振興中的一個重要板塊,在這一過程中,如何實現旅游方向人才結構、素質和數量滿足鄉村振興要求是關鍵。
△重慶旅游職業學院,一名學生正在畫漆畫。
近幾年,在多重因素的沖擊下,不斷轉型升級的產業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談建成坦言,作為社會智力資源庫的地方高校,也只能順應時代要求進行轉型性的產教融合。
民族技藝傳習室年畫工坊里,梁平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徐家輝告訴記者包養網,眼下,年輕一代對傳承民族文化的意識亟待加強。以年畫為例,一幅年畫的制作從雕版開始,至少需要30道工序,但現在年輕人很少愿意從事這個需要坐“冷板凳”的職業。一學期200多位學習年畫的學生里,最終從事這一行業的并不多。徐家輝為此很是苦惱,梁平年畫的特別之處在于其顏料的調配,可現階段還沒有徒弟能夠將這一技能延續。
談建成坦言,學校的民族技藝傳習室面向全校師生開放,且選課制度也較為靈活,就是希望對民族文化感興趣的學生能夠有更為系統性的課程學習。在他的愿景里,民族文化可以成為這些學生日后就業的一個獨特優勢,在傳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也能進一步賦能鄉村振興。
在談建成看來,鄉村振興與職業院校創新的人才培養舉措密不可分,要以包養網此搭建起“校政企”協同育人平臺,在提升學生包養思政理論水平的同時,進一步有針對性地進行鄉村振興包養相關的教育教學,包養面向社會需求,進行創新的融合式教育,讓學生不會“畢業即失業”,也讓鄉村振興有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輸入。
(文章來源: 中國報道)
TC:
發佈留言